约翰·休斯顿导演的电影《弗洛伊德》是根据萨特的遗稿改编而成。这部电影于1958年上映,由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和苏珊娜·约克领衔主演。虽然这部电影在当时并不成功,但幸运的是,萨特没有将手稿销毁。现在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剧本更深入地了解萨特对弗洛伊德的看法。 为什么萨特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是编剧呢?原来事情是这样的:1958年,约翰·哈斯顿找到了萨特,请他写一份《弗洛伊德》的电影脚本。起初,萨特写了一份九十五页长的提要,并交给哈斯顿审阅。然而哈斯顿认为这个提要太长了,如果按照它来拍摄电影,可能需要七个小时才能完成,一般观众可能无法接受如此长时间的观看体验。因此第一版脚本未通过审核,并要求萨特进行修改。 尽管经过多次修改后剧本依然冗长,在即将开拍之际,为了达成共识,萨特最终同意了修改要求,只是要求在上映时不公开他的名字。 人们不禁好奇,为什么哈斯顿一开始会找萨特来写《弗洛伊德》呢?毕竟萨特本人对于弗洛伊德及其学说并不热衷,并且根本不认同弗氏的无意识理论。他提出了自己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用以补充和改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虽然萨特也曾经写过几部剧本,并成功搬上银幕,但这些剧本一旦拍成电影就可能变成一场哲学演讲式的说教,普通观众难以接受。然而哈斯顿偏偏选择了他,并且他居然答应了。 尽管萨特对弗洛伊德并没有太多好感,但客观地说,《弗洛伊德》这个电影剧本并没有过度吹捧或敌视弗氏。其中两个重要场景得到了详细描写和刻画。第一个场景描述了在职业生涯前十年中摸索精神分析目标和治疗方法的弗洛伊德。这十年间,弗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即努力摆脱他人的影响。萨特描绘了弗洛伊德如何努力摆脱西奥多·梅勒特、约瑟夫·布鲁诺和讨厌的威廉·弗里斯等人对他的干扰。尤其是对于弗里斯这个角色,萨特将其描述为一个魔鬼,而事实上这些人都是弗洛伊德的朋友和同事,尤其是弗里斯更是他亲密无间的朋友。 第二个场景主要展示了一群患有歇斯底里症女性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并且有些人得到了康复。最后,《弗洛伊德》仍然是一个孤独感深重、没有信仰、没有父亲存在主义英雄形象。总体来说,在萨特笔下,《弗洛伊德》不仅是一位富有同情心和科学头脑的医生,也是一个因为拒绝承认父杀意念而苦恼不已的人物。同时,弗洛伊德对奥地利反犹思潮的担忧也得到了体现。另一方面,弗洛伊德被描绘成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萨特甚至说他有时候像斯大林。在诊所里,他随时准备为采取最残酷的治疗方法进行辩护,并通过最终成功来证明自己善意的初衷。他揭露了那些维也纳中产阶级顽固分子的丑恶行径,这似乎也表明了萨特本人对法国资产阶级的仇恨。 当然,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上述内容都被删减掉了,因此这个剧本更值得一读。目前该剧本已经被翻译成英文,并收录了萨特写作的第一版全文和第二版部分场景。整个剧本分为三幕,并且每个镜头都展示出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大师自我创造的过程,无疑是萨特存在主义对精神分析理论改进和转化之作。 无论是喜欢还是嘲笑弗氏精神分析疗法,从来没有人像萨特一样将其写成如此丰富内涵的剧本。